孤獨,如卡夫卡般的孤獨

作家 陳玉慧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尤其是他早期的斷簡和短篇,我感受到的是絕決的孤獨感。

我想,沒有人像他那麼孤獨,也可能沒有一個作家像他那麼孤獨。這絕然的孤獨感,造就了他的文學生命,他雖然孑然一身,但他的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已成就一個里程碑。

(繆思)(套書)0M003062卡夫卡中短篇全集_立體套書圖檔300dpi  「我的生活基本上是由寫作構成的,但絕大多數是失敗的嚐試,然而,一旦不寫作,我就立刻被擊倒在地,像一堆垃圾.....」說這些話的人便是卡夫卡。他在死前都認為自己一生無事而成,立下遺囑說自己寫的那幾本小說全該焚毀,還好他遺囑執行人沒這麼做,還好,否則廿世紀的現代文學一定失色許多!

我去過捷克德語作家卡夫卡的墓園,為他憑吊,想像他在美麗如布拉格的城市生活,一位敏感多才的孩子,大多數的時光躲在自己的房間裡讀書,極少和人互動,連家人都沒有,以致於他做夢時夢見自己變成了蟲,而那隻蟲便這樣或那樣和家人活在一起,這是他自己的惡夢,但也是他的真實生活。這更是他寫《蛻變》的背景,是他的黑色幽默嗎?是的,我是這麼讀卡夫卡的,我看到他的黑色幽默。

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大作家之一的卡夫卡,為父親去讀了法律系,畢業後多年在保險公司上班,他是頭號大宅男,下班後成天只待在家裡寫信(包括大量的情書),無法與人相處,只活在自己的虛擬世界中,這是為什麼他和柏林女子菲利絲.鮑爾訂婚二次又毀婚,其實兩人的情愛祗是通信關係,這些情書在卡夫卡過世後,也被缺錢的菲利絲賣給出版社。

然而,「結婚生子是我一生最大的願望。」他卻在給父親的信中這麼寫,但他從來沒結過婚。出身猶太商人家庭,卡夫卡的父親極為剛強嚴厲,他從小因此活在恐懼和逃避之中,認為自己是不成材的長子,弟弟年幼過世,更使他的人生充滿了自責,他那封給父親的信,我讀過多次,還要再讀一次嗎?啊,孤獨的卡夫卡!

而在「卡夫卡短篇小說集」中的早期斷簡中,我又再一次讀到卡夫卡的孤獨感。

但要理解他的孤獨也不難,父權的嚴厲,對愛情和婚姻即響往又遲疑,性格欠缺安全感,憂柔寡斷,三十歲起經常頭痛與失眠,三十四歲後證實患結核病,抱病寫作,作品在他的時代完全不受重視,一生只寫了那麼三`四本,除了《蛻變》,最重要的作品如《審判》和《城堡》都是死後才出版。

卡夫卡被喻為現代文學的魔法師,作品是現代寓言,既寫實又荒謬,洞悉人性深處,小說架構全出自夢境,故事人物雖然見識廣博,卻總陷入困境,釐不清真相。而掙扎於種種真實卻又突兀的情節,彷彿便是人的人生隱喻,他自己的人生,任何人的人生隱喻。

捷克一位作家亞諾許在年輕時代結識卡夫卡,卡夫卡臥病的那些日子,他常上門和卡夫卡聊天,他在卡夫卡逝世後,也出版了一本對話集。在他們的對話中,諾許曾經問過卡夫卡,「您感到那麼孤獨嗎?」卡夫卡點點頭。亞諾許當時曾問他:像嘉斯帕•豪瑟那麼孤獨?這個問題讓卡夫卡想了一下,然後他大笑不止,「不,簡直比嘉斯帕•豪瑟糟多了!我孤獨得像法蘭克•卡夫卡」。

嘉斯帕•豪瑟何許人也?像他那麼孤獨是什麼孤獨?他的孤獨為什麼讓卡夫卡大笑不止?

嘉斯帕•豪瑟(Gaspar Hauser)是德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一八一二年被人在一處洞穴裡發現,從嬰兒時期便被人丟棄在紐倫堡的地窖,被不知名的人固定丟食物餵食,不見天日獨自活到十七歲,才被人救出,從此在馬戲團及好心人家中過日子,他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對認知宗教信仰或識字都不行,聽到音樂卻會流淚,有一天,那個餵食他的人又不期出現,把他打死。據說嘉斯帕•豪瑟原來是一位大伯爵的孫子,有繼承大筆遺產的權利。

嘉斯帕•豪瑟的孤獨己經很難想像,而卡夫卡的孤獨呢? 孤獨,如卡夫卡般的孤獨。

 

本文轉載自《PAR表演藝術》雜誌20146月號第25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繆思靠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