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說更複雜的,是人生
─《鐵道共乘旅遊手冊》導讀

作曲家暨資深藝評人 林芳宜

 

以火車和旅程比喻人生,隨手可見,不外是上車、下車,想多說一些時,可能會談談換車,又或者描述窗外急速後退的風景。

但是除此之外,車上的時光呢?車廂內的風景呢?在上車下車之間,人生的內容是什麼?

鐵路系統可說是德國常民文化的一環,鄒永珊以火車為故事場景、自身的德國生活經驗為  ,讓車廂內的風景展現在字裡行間。一如書名所點明的─共乘旅遊,這台列車內的人生,不是一個人的、也不是幾個人的人生,而是由每一位乘客各自帶上車的人生在旅途中交織產生的人生。

(繆思)0MKN0006鐵道共乘旅遊手冊

首先,鄒永珊以鉅細靡遺的描述,試圖具體呈現火車站、月台、車廂的環境和氛圍,如故事一開始,共乘乘客之一的凱薩琳因為弄錯上車的車站,和江長清透過電話緊急萬分地聯繫,她從另一個車站趕來,讀者同時透過焦慮的江長清,對好幾層的火車站有了想像,當凱薩琳終於趕到她該搭車的月台時:

這時車門紛紛關上,列車即將開動。江長清心裡急得不得了,他先跳上離他最近、門正關起的車廂,發現開門按鈕還亮著綠圈,他姑且敲那按鈕,車門竟然開了,他探頭出去,凱薩琳已經到了車廂口,卻因為列車開動了車門關閉而杵在月台邊,不知如何是好。…

一個鮮明的月台景象呼之而出,而這個節奏緊湊、甚至慌亂的、充滿著車站裡各式各樣聲音的旅途開場,對比出為了共乘一起搭上火車而成為夥伴的四位陌生人,彼此之間尷尬的互動。空間細節的描述幾乎貫穿全書,在第一次換車的地方─埃爾茲特維爾達,我們讀到了歐陸典型的中繼車站的樣貌:

所謂候車大廳中央只擺著兩排椅子,室內沒有開燈…大門一側是迷你超市的入口,大門另一邊是餐廳。兩人走進迷你超市,裡面的商品乏善可陳,櫃台旁保溫器裡面擺了幾支香腸,保溫器內壁蒙著一層水氣,香腸給浸得軟趴趴的,不曉得擺了多久…偌大餐廳只有老闆傾注生啤酒的聲音,非常安靜…

又比如在往雷根斯堡的列車上,老式車廂的不適與車廂內其他乘客所帶來的種種狀況交織混雜在空氣中:

老式列車陳年的潮濕氣味便滲進了他們的鼻腔,江長清因而連打了兩三個噴嚏。機具運轉的聲音隆隆地堵在他們左手邊,米夏埃爾直截地示意江長清往右邊的車廂走...米夏埃爾喜孜孜地坐進靠窗的位置,並且拍拍他隔壁座位的坐墊,塞在坐墊裡面的霉味與灰塵微粒因而噴發出來…他發現那股老舊的霉味不僅僅是從暗綠色的座椅冒出來的,發灰的紫色塑料欄杆不知哪兒藏污納垢,氣味也不好聞…

四人共乘過程中,充塞著許許多多擦身而過的陌生乘客、轉車和候車的意外、車廂環境的變動,然而四人之間的化學變化也就在這些數不清的細節中,蔓延而開。四位從年紀、職業、性向、國籍都截然不同——也就是各自的人生經驗差異性很大——的共乘旅伴,作者詳細交代了衣著外表與攜帶物品,這些看來是身外之物,卻無不一一展現了一個人的人生:

米夏埃爾:東德軍裝大衣配五彩嬉皮風格子毛衣,配上卡其色休閒褲與白色Nike運動鞋、扁帽帽簷別著東德國徽、喜歡喝啤酒與看推理,是一位精神科醫師。

克莉絲汀:灰髮瘦小的婦人,謹慎寡言,旅程中用托馬斯‧班哈德(Thomas Bernhard)的《水泥》(Beton)殺時間,但同時對憤怒鳥遊戲感到好奇,透過遊戲與瑪麗安娜產生互動。

瑪麗安娜:人生有如身上背的包包一樣混亂失序的大學生,對隨身物品漫不經心,卻隨時被臉書訊息牽制情緒。

江長清:來自台灣、久居柏林,相對於其他三人是「異鄉人」,整潔的資深學生與同志,從善用iPad擷取各項資訊的習慣上,呈現台灣新世代的樣貌。

發起共乘的是江長清,然而讓四個不同的人生在車廂裡開始發酵的,卻是外表不典型的精神科醫師米夏埃爾,米夏埃爾雖然口口聲聲說他不是以精神科醫師的角度問話,但眾人卻在他的引導下─或說以身作則之下─漸漸地掏出自己:米夏埃爾以自己的親子關係開始,再追問江長清前往慕尼黑的目的;安娜瑪莉從抗拒米夏埃爾到侃侃而談吸毒男友的問題;克莉絲汀自始至終都小心翼翼,除了偶爾搭話透露出教師的背景、彈鋼琴、有女兒和兒子之外,對於兒子和女兒的差別反應到末了還是一個謎;江長清表面上回答了米夏埃爾許多私領域的問題,但最終我們並不知道,他前往慕尼黑是為了挽救這一段遠距離的感情?還是為了工作?然而整個旅程上,他卻發表了許多他對世間的深刻觀察與感想,一來如米夏埃爾所說:「我什麼都沒做,只不過人有時候對陌生人特別推心置腹,我剛好在那個陌生人的位置而已。」二來米夏埃爾所扮演的、有如引言人般的功能,也讓江長清、乃至其他同伴,願意投以深入的話題:

「…譏誚的言論自然是一種很顯性的焦慮表現,但是我覺得主張萬事美好的勸世文也很可怕。」(江長清)

「說回作家,作家不也是要看盡眾生嗎?但是作家沒有解救正在瓦解的靈魂的責任─其實精神科醫師就算職責上應該但是也不一定辦得到,畢竟那可能不是腦袋或者神經的問題,而是靈魂生病,只有神才知道能夠怎麼辦。」(米夏埃爾) 

江長清說了自己對婚姻、對親子教養、對藝術家的種種想法,但對於自己與遠距戀人的事情,卻輕描淡寫,雖然那顯然是他心裡的巨石。全書最後出現了一位在整個旅程中有如影子般的土耳其青年穆罕默德,放肆的言行一度加高車廂內的壓力,正當眾人正襟危坐不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時,卻又戲劇性轉折、瞬間減壓,甚至在抵達目的地後,一路旁觀的土耳其老人與穆罕默德在月台上擁抱,兩位互不認識的老人與青年,為了何事擁抱?這是另一個未解的謎,一如呆站在月台上的江長清,聽了戀人分手的留言之後該如何自處?相對於旅途中幽默卻充滿機鋒、時而詼謔時而嚴肅的交談,抵達終點站的眾人一步出列車、踏上月台之後,便消散在夜色中。

這是一個沒有主角的故事,或者說,這是一個不以人物、而是以每個人物的人生為主角的故事,四個主要線條,穿插中途上下車的過客,與沉默但的確存在的瞎眼老人、土耳其老人,以及最後如鞭炮般劈哩啪啦響過成一地碎片的穆罕默德,當然還有那條看不見的、牽扯出這一切的線─江長清的遠距戀情。這一切如此虛幻又真實,一如臉書裡的人生,總以表面的簡單編排,掩蓋一切的複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繆思靠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