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力量》暢銷作者、澳洲頭號國民作家
布萊思.寇特內
赤裸寫下血友愛滋病患兒子短短24年的生命
以及家人共同對抗死亡威脅的心路歷程
★ 銷售超過60萬冊,撼動澳洲醫療體系
★ 澳洲多家醫學院指定必讀書目
★輸送一份愛!
您買下這本書,就能送出一份愛的力量!
→繆思出版將撥出《愚人節說再見》銷售所得的10%,捐給【臺灣血友病浮木濟世會】與【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家同 靜宜大學及暨南大學
呂政達
吳祥輝 作家
周富美 臺灣新聞記者協會執委、苦勞網特約記者
林宜慧 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
連加恩 作家、醫師
張德芬 性靈成長暢銷作家
陳宜民 陽明大學愛滋病防治與研究中心主任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楊玉欣 社團法人臺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祕書長
廖家鴻 社團法人臺灣血友病浮木濟世會理事長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蔡篤堅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所長
蘇絢慧 馬偕醫院諧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療癒作家
愚人節說再見April Fool's Day / 繆思選書002
布萊思.寇特內 Bryce Courtenay 著 / 吳宜潔 譯
ISBN 978-986-6665-20-2
448頁 / 360元 / 2009年4月1日 療癒上市
♁ 一部書寫病痛、哀傷與憤怒,也書寫勇氣、奮鬥和愛的真實故事
要是在還來得及墮胎時就發現戴門的情況,我們會怎麼反應?我確定我會同意墮胎;畢竟我們已有一對健康的兒子,對任何人來說都已足夠。
然而事實證明,戴門若是沒有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那簡直無法想像。他提升了我們對生命的態度,並教導了我們愛的真諦。他讓我們知道好好度過每一天有多麼重要,要從我們所擁有的每分每秒中擠出生命的精華。他不是聖人,但他讓我們得以跳脫自己,去審視活著的意義。雖然他沒有堅信的宗教信仰,卻讓我們對於以往因傲慢而貶為「猶太—基督教」思想的人性美德,有更慈悲的體會。
1966年,戴門.寇特內出生。一個多月之後,得知患有典型血友病,這是種遺傳疾病,血液中先天缺乏凝血因子。這意味戴門將無法過著正常生活,他一出血便得緊急輸血,出血期間疼痛難忍,無法行動,被迫中止所有日常活動。他也會提早發作關節炎、肢體萎縮、行動不便,甚至只能活到四十多歲。
1983年,戴門17歲,因輸血而感染人體免疫缺乏病毒(HIV)。當時幾乎沒有人知道這種病毒會對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威脅。甚至沒有人知道,一次平常的拔牙手術,竟然成了促發愛滋病的罪魁禍首。說來諷刺,凝血因子原是血友病患的救命仙丹,卻因醫藥疏失,反而成了致命元凶。
1991年4月1日,強壯的戴門、永遠樂觀的戴門、一次又一次擊退病魔的戴門,終於無法再奮戰了。他已遭愛滋病吞噬殆盡。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生命。他交托給作家父親的遺願是:寫下他的故事,寫下這本書。他希望這本書能告訴世人,愛滋病不可恥,不是上帝的懲罰;它只是一種病毒。
1991年4月,戴門過世兩週之後,父親開始動筆。這是他最難下筆的一本書。但是為了守諾,也為了讓愛子的生命延續在世上發光,他終究以兩年時間完成了。
這也是一本關於愛的書。不只是刻畫病痛、挫折、憤怒、哀傷。因為戴門從不是個自憐自艾的人,他從不談自己的病痛與挫折。而且,這裡不僅只有父親的愛、懷念與觀點,母親、哥哥與戴門的愛人席蕾絲特也共同參與書寫。
布萊思.寇特內,謹代表亡兒戴門,向世界獻上這本書,這個以愛與生命尊嚴為主題的故事。
.本書的出版,改變了當時人們對愛滋病的看法。在當時,人們對愛滋病有不良、不當的偏見,甚至有些偏激的人會把愛滋病視為「神的懲罰」。醫界對於愛滋病的問題也未加以重視,才會導致不少病患因輸血而感染上愛滋病。
.本書中對醫療制度現象的描述,也大大改變了當時澳洲的醫療制度。如今本書是不少醫學院指定的必讀書目,作者前後共收到數千封來自醫生與護士的信件(就本書而言,作者前後共收到十萬封以上的讀者來信)。
♁ 澳洲頭號國民作家—布萊思.寇特內
布萊思.寇特內(Bryce Courtenay, 1933~),真實經歷即有如傳奇的澳洲頭號國民作家。寇特內祖籍英國,生於南非,年少時受種族主義餘毒迫害,顛沛流離,後定居澳洲。他原本是傑出的廣告人,年屆55才寫下第一本小說《一的力量》,結果這部厚達五百餘頁、帶有半自傳色彩的歷史成長小說馬上成了天王級暢銷書!在澳洲本地銷量已破200萬冊,讓寇特內高居澳洲作家銷售紀錄保持人,至今無人能超越;更已譯成15國語言,全球總計銷量則高達400萬冊以上,出版至今將近20年,仍不斷熱賣。
不僅《一的力量》,寇特內每出新作必登暢銷冠軍。他也是唯一能將《達文西密碼》和「哈利波特」擠下冠軍寶座的澳洲作家。目前他已出版20部小說,雖已高齡74,仍創作不輟,堪稱澳洲頭號國民天王作家!
《愚人節說再見》則是他記錄么兒戴門短短24年生涯的真實故事。戴門是天生血友病患,後來又在輸血治療中不幸輸入帶有愛滋病原的血液製劑,因此成了雙重絕症病患。儘管他與家人奮鬥抵抗病魔,終究還是於1991年4月1日病逝。這部出自父親之手的真情告白再度感動世人,在澳洲銷售超過60萬冊,更推動了澳洲醫療體系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