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假美國聖荷西(San José)舉辦的世界科幻年會上,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奪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的桂冠,我和朋友在現場親眼目睹蓋曼興奮地捧起沉重的銀火箭獎座。然而,身為該年度雨果獎的投票人,入圍作品中卻另有一部作品最能吸引我的注意;後來這本小說更掀起本世紀初幻想文類創作的革新浪潮,成為類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就是《帕迪多街車站》(Perdido Street Station, 2000),而作者正是英國的新銳作家──柴納.米耶維(China Miéville)。
米耶維於一九七二年出生於英格蘭的諾里奇(Norwich),成長過程與母親和妹妹居住於倫敦。「柴納」(China)這名字則是父母親從字典挑出來的「漂亮單字」。一九九一年進入劍橋大學就讀社會人類學之前,曾在埃及和辛巴威工作過一年。九五年取得倫敦政經學院的國際關係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他到哈佛大學讀過書,發現當地生活過於拘謹,缺乏地下文化,於是又回到倫敦政經學院,於二○○一年獲頒國際法學博士。博士論文《對等權利之間:國際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Between Equal Rights: A Marxis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則在二○○五年出版。米耶維也是個積極的政治參與者,二○○一年曾代表社會主義者聯盟(the Socialist Alliance)參選英國下議院議員;也曾在抗議事件中遭到拘捕。也因此他的作品往往瀰漫著濃厚的政治批判色彩。
從第一部小說開始,米耶維的作品就和倫敦緊密相連。《鼠王》(King Rat, 1998)是他攻讀碩士之餘的創作,故事取材自童話「哈梅林的花衣吹笛手」(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只是把故事背景轉移到現代倫敦的下水道。主人公梭爾.加拉蒙(Saul Garamond)某日起床後發現父親墜樓身亡,自己成為頭號嫌疑犯,走投無路的他只好躲到地底,結果為鼠王所救,才了解自己的真正身世。混血的他不受魔音控制,因此成為向吹笛手復仇的祕密武器。然而,梭爾要對付的敵人卻不只有他而已……儘管劇情相對直線簡單,米耶維成功地將當時倫敦地下音樂界所風行的「drum and bass」叢林曲風融入書頁,使倫敦成為名副其實的都市叢林。至於梭爾在故事尾聲時對鼠輩全族的談話,也紮紮實實反映米耶維的政治理念,使地下世界的權力結構也能和城市發展一樣與時俱進。